来自:金山卫镇中心

年轻人不爱田间文化 田山歌遭遇传承危机

2013年9月5日

      据《新闻晚报》报道,92岁的王阿根老人用激越的嗓音唱出《小板艄》的歌声,有田间劳作时的高亢感,歌声中也充满着一种无语的悲怆,音色中的震撼让观众久久屏息。在日前金山卫镇市民文化节社区日上,四代金山卫田山歌的传承人在金山卫社区文化中心共同用传统吴音演绎了拥有悠久历史的“上海民歌”。据悉,从2012年起,金山卫镇开始抢救田山歌,并排演音乐大戏,但年轻人觉得太难唱、田间文化的变迁等都让“上海民歌”在传承的路上遭遇危机。

  上海地区的田山歌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千年前,当太湖流域已经有了原始的水稻栽种农业时,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吴越地区就已经产生了田山歌的原始形态。它是农民在劳动或休息时演唱的一种结构形式较大的山歌。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接唱、和唱。演唱时,先唱开篇,然后转入“正场山歌”,多为爱情故事,著名曲目有《石匠锻磨走旧路》、《东天日出一点红》等,有的叙事山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连唱数月。东家在农忙雇工时,往往将能唱山歌者邀在一起,借山歌提高劳动效率,无形中形成班子。

  田山歌曾广泛流传于金山、青浦、奉贤、松江等地,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分盛行,然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这种浓郁的乡土民俗艺术渐渐被淡忘。金山卫田山歌的整理者王海忠曾在当地文化站工作,从1975年开始着手收集整理传统的“上海民歌”。当时的金山卫,农民逐渐随着城镇化进程离开了田头,所幸诸如《小板艄》、《四季头山歌》等十几首田山歌被他整理、记录了下来。

  “很多人都说上海没有民歌,金山卫田山歌难道不是本土民歌吗?”2012年开始,在众多诸如王海忠这样的“上海民歌”热爱者推动下,一群创作人员开始四处收集散落在金山卫地区的民歌,参考了采编于1985年7月收录民间歌曲149首的《金山县民歌选》。一台名为《田山歌韵·金山卫》的音乐大戏正式出炉,为了能在这场音乐剧中烙下强烈的地域色彩,凸显鲜明的地域文化印痕,流传于金山卫地区的点“着揦子”游戏、舞九草龙、舞花灯庆典等民俗都走进了这部戏中,以田山歌为主,将金山卫地区原生态的民间民俗文化展现于舞台。

  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田山歌,金山卫的50多名父老乡亲用业余时间排练了这场原生态歌舞剧,他们当中有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的是村干部,有的是打印社老板,不计报酬,不畏艰辛,为的就是能让田山歌登上专业舞台。去年年底,这场戏第一次走上了大宁的舞台,让众多观众第一次见识到了田山歌带有乡土气息却又产生心灵震撼的魅力。

  “我很期待它能走得更远一点。”王海忠告诉记者,“原先农民在插秧拔秧的过程中就会唱一段田山歌,但是现在已经不再是这样的劳动环境,自然也就不会再这样唱了。”作为金山卫镇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文化部门近年正力推青年人的传承,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年轻人都反映:“太难唱了,不如流行歌曲好听好记,不太喜欢。”

让王海忠感到庆幸的是,去年开始,金山卫镇着手挽救这门民间艺术,这项工作有了重大的突破。金山卫镇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进行青年人的田山歌培训工作,让青年人先懂得其文化内涵,懂得欣赏,再会唱会传承。